數位與設計卓越大師講座
  • 首頁
  • 規劃與設計學院
圖片
陳惠婷

時間:106/10/17


現任喜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負責人、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講師,曾經擔任教育部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台北市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委員、公共藝術簡訊總編輯、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投入公共藝術教育非常多年,不但著書,也承辦陸軍專校、高雄捷運紅線南段(計九個車站)、苗北藝文中心、國醫中心(三總內湖院區)、臺北捷運大安森林站等公共藝術大案,她在建築、地景及公共藝術的執行上皆有相當豐富的經歷與見解。

演講內容
主題:​城市的靈魂—公共藝術  (The soul of city: Public Art )
陳惠婷老師向我們介紹到很多關於公共藝術案例分享。包括了法院外象徵司法的公共藝術,還有傳播福音的蘭大衛公共藝術,還有關於各國的公共藝術的案例。其中彰化地方法院外的四項公共藝術,名叫「法之伸張」的系列作品。有個名為「不偏不倚」表現公平公正的類似陀螺的設計,除了在外觀上的造型好看之外,在設計理念裡面還有表達陀螺獨立運轉本身不偏不移的概念暗示。

另有一件作品「法之清流」,設計者有在這件作品的單一元素上做一些暗示性的巧思,比如說其中一面牆就是用資料夾拼組出來的。他把整個設計變得像擺設家具的造型圍繞向中心,有點像想消除社會對於法院過於嚴肅的距離感,就像在家裡客廳去討論一個議題的感覺。

還有老師也介紹了許多公共藝術,公共藝術不只是指在公園或捷運站內的雕塑品,街頭塗鴉也算在公共藝術內,像是畫在地面上的漁夫,他長長的釣魚線畫在道路的另一端釣上一條魚,或是在很多的房屋上畫上人的眼睛,就像眺望者遠方,甚至在郵筒下再做一個小小的人偶在寄信,或者是在大樹上加兩顆眼珠,就像這棵樹有生命一樣。

陳惠婷老師說:「公共藝術,就像城市的靈魂。」,比起平凡單調的房子,如果在牆壁上畫上設計,在日常生活中,也就可以將人一同帶往設計者的世界,走在路上,不會指單調的漫步,而是能一邊欣賞著作品去感受這個世界。

關於外國的一些外國案例分享,比如說在樹上直接加上兩顆大眼睛,就很有可愛有趣的感覺在街道上,也有在高峰會的開會大樓外面做一隻超大的黑熊窺看著裡面在做甚麼。

​關於公共藝術本身的建造希望在公共空間創造的這件作品是能最多人能受益,而如果只有照顧到少數人反而不是用在公有空間與公家金費去建造,過程中就有提到位於彰化市成功公園的「切膚之愛」這件作品在設計的過程草圖中為了去傳遞蘭大衛夫婦當初為了補救孩子的潰爛傷口而用自己的皮肉做移植的這種精神,但因為作品本身是比較有基督教的元素在裡面,又要成為公共藝術,所以在草圖提案時做了不少的修改。

當日演講情形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講座召集人: 林珮淳教授 規劃與設計學院 院長
講座策劃人:吳冠雄 數位多媒體設計系 助理教授
洽詢電話:(02)2931-3416轉2840
洽詢信箱:[email protected]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首頁
  • 規劃與設計學院